这次春节回老家,正月初一去坟头给奶奶拜年,在那个山坡上看到了两种茅草,一种是白茅,我们叫它丝毛草,这种比较常见,另一种是黄背茅,我们叫它红茅草,这种很少见到了,都是以前盖茅草屋的主要材料。
现在住房条件改善了,城里大多是框架结构的高楼大厦,农村至少也是砖混结构的砖瓦平房,山区里面偶有石头房子或木头房子,曾经的茅草房子早已成为历史了。
我小时候亲眼见过茅草屋,老家二三十户人的一个塆子,有且仅有一家是茅草屋,其它都是老住户,土改时分到了地主的房子,但这家人是外地迁来的,当时又穷只能搭茅草屋住。
小时候觉得茅草屋的屋顶很好看,饱满蓬松,像蘑菇的菌盖。茅草屋的主支架有的是木头的,有的是竹子的。隔断墙是用竹子缠满草绳密排成一排然后抹泥而成。屋顶通常是用白茅,黄背茅或稻草铺盖。大致是把茅草挼顺溜整齐,茅草根部用竹片夹住固定,草尖部朝向屋檐,倒着一排压一排并固定,直到盖成厚厚的屋顶,关键位置再用泥巴抹上防漏水。
白茅,就是上图这种,冬天叶子枯萎,白中带黄,丝丝缕缕的,像一蓬白发。它的根叫白茅根,长得像折耳根,白白的,一节一节的,是一味中药,也是我们小时候的零食,新鲜茅根水份不多,但嚼起来甜甜的。春天白茅会发出新芽,然后绿叶里长出嫩嫩白白的花穗,这就是茅针,也可当零食,我们一抽就是一大把,吃起来有一丝丝的甜味,还可饱腹。
而上图中的黄背茅,茎杆黄亮,细细的,但光滑坚硬,种子像麦子一样有芒刺,特别适合做茅草屋。它更多的用途是当柴火,被扎成草把子,很经烧。
当然,也有用上图中稻草做茅草屋顶的,相对较少,因为稻草被雨淋湿,吸水很重,也易霉烂。
我老家的那座茅草屋,是用黄背茅盖的屋顶,虽然八十年代就被改成了砖瓦房,后来又建了楼房,但记忆中的茅草屋还在。
其实,茅草屋并不如我们儿时想象的那般美好,时间久了,下雨会漏水,刮风会吹走,也有着不得已的辛酸。至于现代人赶时髦,庭院里盖个草亭,那又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