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升雨沛播种忙,夏热湿邪脾易伤,荷花香气扑鼻香,荷叶能显化湿功,自然惠人应时节,淡然怡神人畅旺。
6月6日到了芒种节气,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芒种即将进入农历五月(又称午月),是阳气较为旺盛的一个节气,同时,也是湿热气候明显的时期,那么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体质的人们应如何在芒种养生保健调养?
五形人体质判别
首先,我们先来辨别一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体质的?可参照下表进行简单辨别。
芒种养生大则
精神调养:平心静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界一切事物。
起居调养: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变化;勿大量汗出,以免耗气伤津;勿乘凉饮冷,避免损伤脾胃;处于空调房间时,要注意调节室内外的温差,预防“空调病”的发生。
运动调养: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如慢跑、体操、游泳等;避免运动过后大量汗出,同时忌运动过后立即饮冷饮,以防损伤脾胃。
饮食调养:宜补肾助肺,调理胃气,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具有祛暑生津、益气健脾的饮食,可多食苦瓜、节瓜、青瓜、绿豆、冬瓜、苋菜、枸杞叶、西红柿、木耳、西瓜、桂圆、荔枝、木瓜、椰子、香瓜、山药、土茯苓、白术等。
五形人芒种养生要点
木形人:保养阴液、调养肝脏
精神调养:修身养性,保持心境平静,避免脾气暴躁,以防暴怒伤肝。
起居调养:睡好子午觉,减少劳神,少言寡欲,保持充足的精力,顺应阴阳之气的开阖。
运动调养:适当减少运动量,避免大量汗出,以保阴液。
饮食调养:宜服健脾益气,养阴生津之品,如蜜桃、西瓜、香瓜、青瓜、绿豆、木耳、玉竹、薏苡仁、百合等。
药膳可选择薏苡仁百合粥:薏苡仁50克,莲子30克,百合20克,陈皮5克,小米克。上述用料淘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有健脾除湿、清心安神的功效。
火形人:养阴生津
精神调养:避免情绪起伏太大,戒暴戒怒,保持平和的心态。
起居调养:晚睡早起,避免乘凉饮冷,保护胃气。
运动调养:宜避免激烈运动,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活络筋骨。
饮食调养:宜进食养阴生津之品,如白茅根、西瓜、凉瓜、西红柿、绿豆、冬瓜、木耳、丝瓜等。
药膳可选择鲜茅根煮猪瘦肉:鲜茅根克(干品克),荸荠克,猪瘦肉克。将茅根截成2厘米长,荸荠去皮后切小块,猪瘦肉切成丝,以上材料洗净,加适量水共煮熟,加精盐,吃肉喝汤。有健脾清热祛湿的功效。
土形人:健脾化湿醒胃
精神调养:心境平和,心胸开阔,以使气血和顺。
起居调养:避免大汗出、汗出后即刻吹冷风空调等,使寒气郁闭肌肤引发肌肉酸痛、关节痛等不适。
运动调养:选择太极拳、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但尤其应避免运动后立即饮冷饮等容易损伤脾胃的不良行为。
饮食调养:应避免暴饮暴食,以防损伤脾胃。宜进食健脾清热祛湿的食物为主,如荷叶、荠菜、白茅根、芦根、茯苓、冬瓜、西红柿、西瓜、木瓜等。
药膳可选择车前草五指毛桃瘦肉汤:鲜车前草克,五指毛桃3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猪瘦肉克。将鲜车前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煮1小时,加味精、精盐即成。有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的功效。
金形人:健脾益气养阴
精神调养:平心静气,乐观向上,可多进行书法、钓鱼等陶冶性情。
起居调养:注意寒温适调,勿过热,勿太凉,预防“空调病”。
运动调养:宜清晨河边、公园、林荫道等阴凉之处运动,如慢跑、羽毛球、太极拳等。
饮食调养:宜以健脾益气养阴为主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薏苡仁、沙参、百合、苋菜、枸杞叶、木耳、桂圆、木瓜、椰子、香瓜等。
药膳可选择五汁饮:玉竹20克,荸荠30克,鲜百合50克,雪梨克,甘蔗克,鲜生姜片15克,冰糖末10克。将甘蔗、荸荠、雪梨去皮,切小,与生姜片共同压榨取汁;玉竹洗净后入锅,加适量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所有药汁混合调匀,加入冰糖末,待冰糖末溶化即成。有滋养胃阴、清热生津的功效。
水形人:健脾清热祛湿
精神调养:避免忧思劳累,心情开朗,防止忧思伤脾。
起居调养:晚睡早起,勿贪凉饮冷,保护胃气。
运动调养:避免运动后立即饮冷饮、运动后立即洗澡等行为,以防正气损伤,与外界湿热之气相合,引发腹胀、恶心等不适。
饮食调养:宜多吃健脾祛湿之品,如山药、太子参、白术、茯苓、绿豆、冬瓜、苋菜、枸杞叶、木瓜、椰子、香瓜等。
药膳可选择化湿消滞粥:芡实30克,桑葚30克,炒薏苡仁30克,炒扁豆30克,赤小豆30克,大米克。前五味同入砂锅,加0ml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大米按常法熬煮成粥即成。有化湿导滞的功效。
池晓玲
医院肝病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主任中医师,教授,二级正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第六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中医哲学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兼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委会副会长及方药量效研究专委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及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广东省保健协会健康服务示范基地首席专家等40多个学术任职。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坚守中医原创灵魂,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肝病的传承发展,创立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及其创新性学术思想,建立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肝病防治模式,疗效显著。擅长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供稿: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谢玉宝张朝臻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