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茅根 > 白茅根特性 > 正文 > 正文

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病,经验分享给大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1 15:08:03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肾脏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其易受诸多因素影响,治疗周期较长,病情缠绵。在疾病的反复发作过程中,易损伤正气,久病多虚而致瘀血产生。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对肾脏病的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我在几十年的肾病治疗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补脾肾,扶助正气,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具体治疗经验有以下几点,分享给大家:

1,理气化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仁斋直指方》提到:“气塞不通,血塞不流。”说明血与气关系密切,肾脏病起病多缓,脾肾不足致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血液运行迟缓,因虚致,非补气不能行其血而消其瘀。又因病情缠绵,情志郁结,而致血瘀,由于气滞、气虚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可以加重气滞,气虚,故历来医家十分重视理气与活血的有机结合,使其气血调和。

所以,在临证时,要重视气滞、气虚导致的瘀血现象,治疗上以“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为原则,常选用化瘀兼理气的药物,如黄芪、当归、川芎、柴胡、莱菔子等。柴胡具有疏肝解部、升举阳气作用,莱菔子下气宽中除胀,川芎既能行气开郁,又能活血化瘀,温通血脉,为血中之气分药。重用黄芪、当归以大补脾肺之气,使气旺以助血行,其用量可30~60g。血瘀严重可加入三棱,莪术之类。

2,温经化瘀:寒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凝滞血脉而发为瘀血,《灵枢·痈疽篇》提到:”寒邪客于经脉之外,则血涩,血涩则不通。”寒邪凝滞,可使气机壅塞而血液瘀滞,肾脏病患者,久病不愈,脏腑虚损,阳气不足,寒自内生,温煦鼓动无力,导致气血失其阳气温煦,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正如《诸病源侯论》云;“虚痨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在临证时,多采用温经散寒化瘀的药物,既能温散经脉中之寒邪,又能使血得温则行。正如《素问·调经论》中提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治疗上以“温其气血,使其畅达"为原则,常选用化瘀兼温经的药物,如当归、川芎、五灵脂、蒲黄、丹参、乌药等。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养血行血:五灵脂性温,与蒲黄组成"失笑散”,行血化瘀;当归辛温能补血活血,善治血虚血瘀诸症,且有散寒功效.常用量为15~30g。

3,凉血化瘀:热为阳邪,易耗伤津液,灼血动血。《医林改错》中提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湿热之邪导致瘀血,是由于津液受其煎熬,精亏不足以运载血液或血受煎灼而为瘀滞,或由于热迫血溢,离经之血而为瘀。在临床上证见尿血,持续镜下血尿,反复发作患者,其多属于瘀血阻滞脉络,致血不循经而外溢,或久病血脉不充,血行不畅而内生瘀血。

治疗上不仅要凉血止血还要活血,有“久漏宜通”之原则,常用药物有三七、芍药、丹皮、女贞子、墨旱莲、侧柏叶、荷叶、艾叶、白茅根等。三七功擅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不留瘀特长。《医学中衷参西录》谓之:“善化瘀血,又擅止血妄行,为吐谬之要药”,女贞子,墨早莲、合而为“二至丸”,用于肝肾阴虚内热,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芍药、丹皮、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既解血分之热,又能散血分之瘀;荷叶、艾叶止血散瘀,使血止又不留瘀,常用量为15-30g。

肾脏病病情复杂,多以气虚、血虚、阳虚、湿热为患,致瘀血产生。瘀血形成后作为致病因素,在肾脏病的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加速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促进肾小球硬化,减少肾脏血液供应,延缓肾功能的恢复等。而活血化瘀药物不仅能抑制和减轻变态反应性损害,扩张肾血管,提高肾血流量,促进废用肾单位逆转作用,可防止肾纤维化”。有研究表明丹参、川芎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功能,以及抗纤维化,延缓肾小球硬化过程,通过我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只要根据不同阶段之不同症状,辨证施治,在扶助正气基础上,灵活采用活血化瘀法,尽早地使用活血化瘀药物,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正如《血证论》云:“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我是中医教授何学红,大家有肾脏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maogena.com/bmgtx/1649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白茅根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