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茅根 > 白茅根特性 > 正文 > 正文

野草记趣1三叶草middot白茅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1 17:54:48

野草记趣(1)——三叶草·白茅根

实在是孤陋寡闻,与同学聊天才知道世界上有“三叶草”的草名。妻子告诉我,“酸面叶”就是三叶草,家里的花盆里就有。我说,会吗?她说:拽一根,尝一下就知道了。不需要尝,只瞥了一眼,就发现果然有,只是不太绿,色暗,都怪自己熟视无睹!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幼时打柴割草,最熟悉的就是家乡土岭上那有名无名的灌木、蒿草、小草,我熟悉它们的地理分布、高矮稀疏、相貌特征,甚至于它们的性状功用——比如可食用、可作柴、可当饲料,甚或于知道哪种草有*,因而即由眼前颇具趣味的“三叶草”一并想到了能带来甜味的“白茅根”。

村边的台地上有一处长三叶草,因为处于耕作的边沿,那处三叶草就一直安然无恙地呆着,一呆就是几十年,秋落春生,岁岁枯荣。也或许此地适宜于三叶草的生长?别处却断然找寻不到三叶草的影子。

(花盆里的杂草——三叶草)

家乡的三叶草,高度只在一寸左右,线一般的草茎顶起三叶草片,草片榆钱般大小,榆钱般厚薄,表面光滑,连叶纹都看不到,单纯的青色,叶片上没有花纹的存在,与城里公园里能见到的三叶草不同。三叶草单个的叶片,形状有点像旧式的蒲扇——现在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神仙持这种扇子了,叶柄处尖窄,叶端处宽大,而顶部中央又缺了一块。

初生的三叶草是一茎三叶,看起来无比柔弱,毫无张扬的力度,反而给人以娇羞感。其实,她会在不动声色中延伸出蔓藤,只是,三叶草拥在一起,长得密实,蔓藤隐藏在叶下,让人难以发现,从而就隐藏起了顽强的生命力——草的生命力大约是世间最强的。

“酸面叶”是家乡人给三叶草取的俗名,因其味道酸、叶子薄。此名字形象而贴切。当然,“三叶草”的称谓也很形象,只是失却了“酸味”,同样是三个字,却少了层意思。有时,文雅的语言未必比乡里土语更为传神、简约。

长“三叶草”的台地距村子不远,常是我们挖野菜的地方。说是挖野菜,那年月,野菜也不是那么容易挖到的,常常是挖了半晌,盖不住篮底,但却耽误不了玩耍。玩累的间隙,就会摘几片叶片放在口中,享受一番野草的“清新”。

三叶草的味道是酸,品尝的方法是舌尖顶着那薄薄的叶子,用门齿轻轻压,三叶草那种特有的酸味就出来了。这种酸,不寡、不厚、无涩、有鲜,慢慢品味,舌尖的味蕾会体味到一点点的甜。这是一种美好的味道。

同学张姐说:

“三叶草,超好吃!”

这就错了,谁吃三叶草呢?太薄太小的叶子只能品。也难怪,张姐是城里长大的婉约小资,哪里懂得草的味道?草“族”也有小资,比如三叶草,秀色于柔弱中无声地显示出来。若是城里的小资与草“族”小资早日相见,必能赋出美妙的婉约词来,可美总是有残缺的,包括机缘,这种机缘老天爷偏不给。

岭地的高处长有白茅根。

白茅根家乡话称“老尖”,儿童的语言叫“尖尖”,中医本草书籍称其为白茅菅(jiān)。常用的词语搭配有“拾尖”,意指拾取翻耕土地之时现于土表的“老尖”,真是言简而意赅!

初生的“尖草”叶,出露于地面之时,状如初生的苇叶,顶部十分的尖锐,长成以后就类似金针(即*花菜)的叶子了,长度也差不多。色调上不似苇叶绿得深,而是有些发青,但却比金针叶的色调略深些。

“尖草”是杂草,有碍于庄稼生长,需刈除,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尖草”扎根深。“尖草”只有叶子,没茎秆,但叶子却十分的坚韧,纵向抗拉强度很大——要想徒手拔除那是太危险了,只能用锄去锄。

有个关于鲁班的故事,说是鲁班手拽某种野草将手划破了,由此获得灵感而发明了锯子——该故事曽写入过小学课本。鲁班所拽的草,或就是“尖草”?“尖草”的边沿镶有细小的红边,颜色稍暗,“尖草”保护自己的武器就藏在这暗红色之内,即连续分布的极细小的“锯齿”,不细看难以觉察。显然,这种叶子分明就是“锯条”了,鲁班的手被划破毫不奇怪。但“尖草”叶子整体上细长而柔软,“锯齿”微小,只要不是徒手硬拔、硬拽,用手抚摸断无扎手、划手之虞。

我对“尖草”有着美好的印象——并不因之为杂草而产生厌恶之感,原因有二,一因白茅根,二为割草喜欢选择之。

白茅根就是“尖草”的根,白色、略偏*,节状,节长2~3厘米,表面光滑,可深扎于地下1米多,因而要想在长有“尖草”的地里将其彻底除去,那是不可能的。白茅根生命力强,耕地时出露的白茅根若不捡拾出去,有土覆盖就能活下来,如此就成“植草”了

白茅根对每个孩子都有吸引力,因为甜。白茅根的甜说不上“浓”,但也算很甜了——对于我们这些很少、很少有吃糖机会的农村孩子来说,白茅根基本上就算世上最甜的东西,味道也纯正,很少有“杂”味,因而就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每个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咀嚼白茅根的经历。若非要说有一点点“杂”的味道,可能就是有些许草味和没弄干净的泥土味。

哦,我得提一下,在沟崖的边沿,因为水土流失,有时会有白茅根的出露,在深秋、初冬之时,出露的白茅根会微微发红,因其长期出露于地表,就显得干净,这样的白茅根对我有吸引力,因为不是耕地之期而能得之,还可省却“清除”表土的“麻烦”,只是,这种白茅根甜度低。

“拾尖”时,一次可拾到很多白茅根——以至于可当柴烧,我曾捡拾一大捆白茅根背回家,放在大锅内用水熬,想着能熬出糖来,实践证明是痴心妄想,徒费了很多柴草。而那熬过白茅根的水一点甜味都没有,唯有的变化是颜色有点发*。看来,要吃到糖,远没有那么容易。

感叹一下吧!“伤哉,贫也!”自小没打下吃糖的基础,到现在都不习惯吃糖。

割草偏爱“尖草”,是因为牲口爱吃,当然是听大人说的。想也有道理吧?白茅根是甜的,“尖草”也一定是甜的,“子非鱼”,只能是推测。尽管是推测,但我割草很挑剔,对任何视觉不雅、怀疑牲口不吃的草断然不割——这当然影响自己的“产出”,割草,是按斤记工分。

如今的农村,由于耕作方式的改变,农业机械获得了普遍的使用,机耕深度大,便于除草,在犁后边捡拾白茅根的场景已是历史故事,即使农村长大的孩子,对我之叙述,也已生疏。

无论是三叶草还是白茅根,都挺令人怀念。之所以怀念,是曾品尝过它们,觉得是大自然所给予农村孩子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无可奈何地减少了。哲人说,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想品尝三叶草与白茅根,与“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属一个层次吧!(马吉明,图片源自网络)

推荐阅读:

伟大出自平凡,你也可以伟大

世界读书日,再说读书这件事

二十年前我看到的“信息传播与中美关系”(超长文)

如何看对教育的批评,“爱哭的孩子多给奶”吗?

新一轮“双 ”建设高校名单会扩容吗?

尊师重教-说说教师节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国学热别走偏了,实质是要弘扬中华文化

科技发展演变与教育形态变革(北邮大讲堂,视频)

在第三届中国校地合作创新大会上的报告(佛山,视频)

破除“四唯”后,如何开展科技评价?(视频)

《世界主要国家科研与学术体系概览》新书出版

文化是什么?

过年的味道(一)

过年的味道(二)

过年的味道(三)

过年的味道(四)

过年的味道(五)

过年的味道(六)

过年的味道(七)

过年的味道(八)

过年的味道(九)

什么是好的教育?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才能有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从三个层面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意义

闲话吃过的野菜(1)

闲话吃过的野菜(2)

闲话吃过的野菜(3)

闲话吃过的野菜(4)

春日手记(1)——榆钱的怀恋

春日手记(2)——春条咪子

春日手记(3)——春天的柳

春日手记(4)——最撩人春色是今年

春日手记(5)——春天的风

河出昆仑

“妈妈”是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今天是我们共同感恩的日子(含10篇关于母亲的微小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maogena.com/bmgtx/928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白茅根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9